1. 项目简介
1.1 项目背景
1.1.1 产品简介
中国林蛙,俗称蛤士蟆或雪蛤,是一种主要分布在长白山脉及大小兴安岭原始森林的珍稀蛙种。吉林省延边地区依托长白山地理优势,林蛙种源优势得天独厚,养殖的林蛙个体大、出油率高、油质好、药用价值高和保健作用强而享誉国内外。近年来,在延边以林蛙养殖、产品开发、加工为主的林蛙产业在延边州迅速发展,逐渐发展成为延边州资源特色产业之一。依托种源优势和资源优势,实施规范化、标准化养殖,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林蛙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食物、饮品、日化、保健及制药等各个领域。全省共封沟约5500条,60%是在延边地区,延边地区的养殖规模和林蛙产业总产值非常可观。林蛙产业现已开发出林蛙油、皮系列保健产品三十余种,一些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延边州的林蛙产业已逐渐成为广大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
本项目具有良好的产业化基础,通过项目实施,可以改变我省目前“人养蝌蚪天养蛙”的原始粗放型发展状态,通过加强林蛙场人工管护和采用科学的放养技术,林地载蛙量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几十倍,并通过林蛙产品的系列精深加工,林蛙产业将实现几何级的增长和发展。制订系列林蛙产品的技术标准,逐步发展成为我省林蛙产业发展制造行业标准,并建立并形成了林蛙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实现中国林蛙的营养成分鉴定,加工、生产和出口。
本项目生产的林蛙产品,在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范围内,可以申请“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龙井养殖的林蛙个体大、出油率高、油质好、药用价值高和保健作用强,产品市场优势非常明显。
1.1.2 市场前景
东北林蛙,是中国东北山区,包括长白山脉,小兴安岭大部,张广才岭腹地,纯野生动物,亦被称为哈什蚂(哈士蟆)。在各地所产的林蛙中,以东北地区的林蛙体格大、产油率高、体制健壮、繁殖率高而成为林蛙中的极品。其中长白山林蛙,是所有林蛙中最具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中国林蛙富含 4 种激素、9种维生素、13种微量元素和 18种氨基酸,在药用、滋补和美容方面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东北林蛙肉质细嫩,易为人体消化吸收,适合各种年龄的人,特别是体弱多病者及老人食用,具有很高的食品。
东北林蛙是食、药两用的珍贵蛙种,由于其营养价值高,“俗称大补品”。因其专摄取昆虫类食物又称“纯绿色食品”,是延缓衰老、滋补强壮、增强机体免疫力的最佳进补良药。林蛙油自古以来被认为是滋补强壮剂,可补虚强精壮阳,养肺滋肾益肝。可治疗肾亏劳损、神经衰弱、心慌失眠、溢汗不止、身体虚弱等一切消耗性疾病。从古到今林蛙油出口世界各地,广泛应用于医药和保健品,制造的林蛙油(俗有软黄金之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东北林蛙上了餐桌,成为人们进补强壮的美味佳肴。
吉林省是长白山中国林蛙的原产地,延边占全省的60%左右,如果对林蛙进行综合加工和林蛙油精深加工,将增值5-10倍,可形成200亿元以上的大产业。近年来,龙井经济虽相对发展较快,但培育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仍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发展长白山中国林蛙产业,经济效益突出,区域特色鲜明,适应现代健康消费,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项目市场前广阔。
该项目产品以国内功能保健市场销售为主渠道、以林蛙开发企业为重点对象、以国外市场为进一步发展空间,将传统的营销手段和现代网络销售技术有机结合,近期,通过名牌产品、具有竞争力的价格、优质服务和企业形象宣传去占领国内外市场。远期,通过品牌优势和产品的质量优势,占领域国外市场。
该项目具有投资规模中等,资源环境条件供应充分,建设周期短;具有劳动力、技术、制造成本等优势。
1.1.3 技术分析
目前,吉林省林蛙产业缺乏加工业带动,尤其缺少大型龙头企业,严重制约了林蛙养殖水平和加工深度的提高。全省剥油的林蛙只占雌蛙年收获量的30%,林蛙油加工量不足林蛙油产量的20%。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开发道地林蛙油产品,发展长白山中国林蛙深加工产业,经济效益突出。
本项目在养殖方面,可以在庭院外不改变林蛙原始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采用全新的林蛙养殖模式,有配套养殖技术,繁育林蛙,能大大提高幼蛙繁殖成活率,增加林地载蛙量,有效利用林地资源。养殖场至少经过一个从幼蛙到成龄蛙的养殖周期,对未来产业发展有积极引导意义。
在深加工方面,该项目依靠先进技术确保产品质量、通过科学组织管理提高工作效率、采取综合措施降低生产成本、利用传统和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开拓市场,打造品牌,不断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简化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成品品质、档次和附加值。
1.1.4 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条件
《关于做好200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引导农产品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规模结构,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加强新技术推广,建设道地性中药材产业基地,实施中药材GAP基地建设,引导原料生产逐步向专业化、基地化方向发展,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向深层次发展,达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的。
2015年,在《吉林省关于加快推进医药健康支柱产业的实施意见》提出,积极做大生物健康材料与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制药检测仪器与设备、医药商业与流通、医疗健康与服务“五大潜力板块”,力争到2017年把医药健康产业打造成为吉林省新的支柱产业。鼓励药食同用的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种植,鼓励从事中医药保健品、食品的研究,将研究成果与企业对接,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及品牌形成。
《延边州“十三五”规划》提出:优先发展生态健康型产业,重点发展长白山生态食品、民族特色食品等两大主导行业。
因此,在此背景下,该项目的提出符合国家、省里及当地产业发展政策,将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及价值。
2、区位优势
延边位于吉林省东部、美丽的长白山区,辖6市2县,幅员面积4.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14万,其中朝鲜族占36.4%,是我国唯一的朝鲜族自治州和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地区。近年来,在国家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州人民的共同努力,各界朋友鼎力的支持,延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15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75.2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完成442.2亿元,增长8.4%;第三产业完成368.6亿元,增长5.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40亿元,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47亿元,增长8.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7亿元,增长9.5%;外贸进出口总额21亿美元,与上年持平;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40元,增长7.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50元,增长8.1%;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前列。延边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地方,概括起来讲,有六个方面明显优势:
一是区位独特。延边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边境线总长768.5公里。濒临日本海,图们江是我国通向日本海的唯一水上通道。以珲春为核心,在直线距离不到200公里的周边,分布着俄、朝等国10个优良港口。州内有11个对俄对朝口岸和1个国际空港,年过货能力610万吨,过客能力290万人次,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同时面向多国开展旅游的边境地区。
二是交通便捷。延边交通基础设施齐备,已初步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海运相互衔接、沟通内外的立体交通网络。陆运方面,长珲及汪延高速公路、长图铁路、东北东部铁路通道等重要交通干线横贯东西,连通南北。州内8县市均有高等级公路相连,2015年全州公路货物周转量达55.5亿吨公里,公路客运周转量21.9亿人公里,去年10月份正式通车的长珲城际铁路,更将延边带入了“高铁时代”。海运方面,珲春—俄罗斯扎鲁比诺—韩国束草国际陆海联运航线、珲春经朝鲜罗津港至我国上海(宁波)的内贸货物跨境运输航线实现常态化运营。航空方面,延吉机场开通了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青岛和韩国首尔、釜山、朝鲜平壤、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等多条国内国际航线,2015年民用航空出港人数74.2万人,全年起降航班12567架次,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国际空港。
三是政策优惠。延边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向北开放的重要节点,是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窗口”和“前沿”,同时享有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国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等至少6个“国字号”政策。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经济发展软环境测评始终名列我省前茅,是国内最适宜投资的地区之一。
四是资源富集。延边物华天宝,物产丰饶。长白山区是我国重要的木材和中药材基地,现有活立木蓄积量4亿立方米,野生植物3890种,其中药用植物850多种,参茸产量居世界第一,作为人参的主产区,2015年,年产鲜人参12446万吨,约占全省的42%;矿泉水品质优良,是世界三大名优矿泉水基地之一;煤炭、油页岩、石灰石、伊利石和金、铁、钨、钼等矿产资源储量巨大开发前景广阔,2015年,全州规模以上矿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25亿元;延边大米、黄牛、食用菌、烟叶、蜜蜂、五味子、苹果梨等特色产品驰名中外,苹果梨种植面积5492公顷,是亚洲最大的苹果梨生产基地。
五是生态优良。延边坐落在长白山北麓,有山皆绿,有水皆清,冬暖夏凉,四季分明。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5处,省级自然保护区8处,森林覆盖率达80.5%,是吉林省乃至全国公认的“天然氧吧”、“生态后花园”和“最佳生态环境投资城市(地区)”,2015年达到AQI指数好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天数314天,是最美中国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城市,去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56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70.3亿元。
六是文化鲜明。朝鲜族勤劳勇敢、崇文尚礼、能歌善舞,延边素有“礼仪之乡”、“歌舞之乡”、“足球之乡”的美誉。全州已有93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国家和省级“非遗名录”,朝鲜族农乐舞是我国唯一列入“人类非遗名录”的舞蹈类项目。精美绝伦的民族歌舞、浓郁淳朴的民风民俗、独树一帜的饮食文化,展示出一幅绚丽多姿、赏心悦目的民俗风情画卷。正因为如此,延边被由新华网主办的“2015最美中国榜”正式授予 “最美中国魅力休闲之城”称号。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龙井工业集中区。龙井市是延边州县市之一,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28度54分至129度48分,北纬42度21分至43度24分的长白山东麓,东南隔图们江与朝鲜相望,边境线长142.5公里;东北与延吉市、图们市接壤;西南与和龙市毗邻;西北与安图县相接。地形从边缘山地到中部盆地中心。龙井市市区与延吉市市区相距20多公里,车程只有十多分钟,项目建设地—龙井工业集中区位于延吉与龙井之间区域,交通便捷。与己开通多条国际、国内航线的延吉机场相距13.5公里。龙井市现有三合、开山屯2个国家一级陆路开放口岸,三合口岸距朝鲜清津港只有87公里,龙井距罗津港227公里,与日本新泻港相距约1000公里,是经朝鲜进入日本海,走进太平洋的理想通道。
3、技术优势
本项目依托当地地理环境优势、林蛙种源优势和林蛙产业基础,实施规范化、标准化养殖,提高林蛙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促进林蛙产业发展。
本项目在养殖方面,采用全新的林蛙养殖模式,提高幼蛙繁殖成活率,增加林地载蛙量,有效利用林地资源。在深加工方面,依靠先进技术确保产品质量,简化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成品品质、档次和附加值。
4、产品竞争优势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市场上对林蛙产品的需求量明显增加。本项目生产的林蛙产品,在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范围内,可以申请“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龙井养殖的林蛙个体大、出油率高、油质好、药用价值高和保健作用强,产品市场优势非常明显。
5、环境优势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龙井工业集中区。龙井市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冬冷夏热。年平均气温为5.6℃,七月最热,平均气温为21.2℃,一月最冷,平均气温为-13.4℃,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7.1℃,极端最低气温-34.8℃。年平均降雨量为549.3mm,属于湿润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29.1小时,初霜平均日期在9月27日,终霜平均日期在5月6日,无霜期平均为143天。
龙井市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5%,成功列入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荣获省级生态市、园林城等称号,优良的生态环境为项目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林蛙养殖条件,同时适合投资兴业。
6、产业基础优势
龙井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森林生态系统完整,负氧离子含量高,是“天然氧吧”。龙井市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合林蛙的生长,为项目提供充足的饲料供应。
龙井市拥有充足的土地供应,可满足大型产业园区建设需求;龙井市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基本上实现道路、给排水、供热、供电、通讯等七通一平,可满足项目施工的需要。
1.2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2.1 产品方案及规模
1、建设规模。建设吉林长白山林蛙放养基地1万亩,年产林蛙100万只,其中雌蛙比例达到70%,年产雌蛙70万只;采取人工围栏圈养提高回捕率,回捕率达到50%,年回捕雌蛙35万只。
2、产品方案。林蛙深加工产品合计10000吨。其中
林蛙油饮品:600吨/年,每吨销售价格5万元,实现销售收入3000万元;
林蛙油冲剂:300吨/年,每吨销售价格50万,实现销售收入15000万元。
林蛙油软胶襄:100吨/年,每吨销售价格60万,实现销售收入6000万元。
1.2.2 建设内容
1、养殖基地
建设吉林长白山林蛙放养基地1万亩,修建浮化池50个,建越冬池10个,修建100亩以上越冬水库2座。
2、长白山林蛙深加工生产示范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筑面积共18300平方米。
前处理车间:用于原料前的分拣、清洗、装箱等,使原材料符合要求。
速冻车间:包括瞬间制冷、恒温冷藏等工序。
提取车间:离心分离、膜过滤、真空浓缩等工序。
干混车间:包括低温干燥、粉碎等工序。
包装车间:包括超声波洗瓶、铝塑分装、胶囊填充和外包装等。
公用设施:包括供汽、电、水设施、办公设施、生活设施、仓库等。
3、研究检测中心及其配套仪器设备
研究检测中心的主要功能是发酵、提取、超微工艺及质量标准的技术研究、技术标准的制订、全程质量监测。拟建常规分析室、仪器分析室、质控室、植化研究室、工艺中试室、信息研究室等。将配备HPLC、IR、UV、GC-MS、HPLC-MS等分析仪器、冷冻干燥、发酵、超声波提取、超临界萃取、高速逆流分配色谱等设备。
1.3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3.1 项目总投资(详见表1)
表1: 项目总投资汇总一览表 单位:万元
序号 | 费用名称 | 投资额 | 占总投资的比例% | 备注 |
1 | 建设投资 | 19350 | 91.27 | |
2 | 建设期利息 | | | 资本化利息 |
3 | 流动资金 | 1850 | 8.73 | |
| 项目总投资(1+2+3) | 21200 | 100 | |
说明:表中“万元”均为人民币。
1.3.2 资金筹措
本项目总投资21200万元,由建设单位自筹解决。延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可协助企业申请农业综合开发扶持、林蛙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
1.4 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4.1 主要财务指标
主要财务效益预测指标一览表
序号 | 名称 | 单位 | 指标 | 备注 |
1 | 营业收入 | 万元/a | 24000 | 正常年 |
2 | 利润总额 | 万元/a | 12000 | 正常年 |
3 | 全部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 | % | 34 | 所得税后 |
4 | 财务净现值(Ic=10%) | 万元 | 27306.70 | 所得税后(运营期10年) |
5 | 全部投资回收期(税后) | a | 4.36 | 包括建设期2年 |
6 | 投资利润率 | % | 56.60 | |
说明:表中“万元”均为人民币
1.4.2 社会评价
一是促进就业和资源高效开发的有效途径。林蛙生产集高效益、劳动密集和可利用山地资源特点于一体,通过发展林蛙生产,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单位面积生产的就业量和生产效益;可以通过对山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农业的外延扩张,创造新的就业空间;可以在林蛙加工、贮运及社会化服务等二、三产业方面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
二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的现实选择。东北森林资源丰富,但适宜林蛙养殖的林分仅50%左右,经过多年的过量采伐和毁林种地等粗放开发,林蛙资源日益锐减,长白山生态系统已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而且由于林蛙抢收抢青现象比较严重,林蛙质量也明显下降。实践证明,长白山多样性的物种资源只能作为物种加以利用,而不能直接作为经济资源进行开发。适应市场需求,实施产业化的林蛙保护性养殖,是保护野生林蛙资源的最有效措施。同时,从退耕还林保护长白山生态系统的角度看,长白山林蛙对生长条件要求低,一次投入几十年收获,经济价值高,宜于对高寒山区脆弱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三是推进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吉林省林蛙产业缺乏加工业带动,尤其缺少大型龙头企业,严重制约了林蛙养殖水平和加工深度的提高。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开发道地林蛙油产品,发展长白山中国林蛙深加工产业,经济效益突出,区域特色鲜明,通过规模养殖、多层次加工及国际性营销,有利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创新能力,保持经济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四是发展林蛙产业对建设生态效益型经济,实现生态、环保、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合理统一,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吉林省长白山中国林蛙不仅是维护长白山区域生态平衡必不可少的基础食物链之一,而且是具有极高经济价值的药食两用珍稀动物资源。由于林蛙的特殊保健和药理作用,国内外市场需求量一直非常巨大,致使中国林蛙山珍资源锐减,目前,依靠天然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发展人工养殖,能充分保护中国林蛙山珍资源,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利用,从而促进中国林蛙山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本项目立足于长期保护性开发吉林长白山中国林蛙资源,对维护长白山区域的生态平衡,实现生态、环保、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合理统一,对推进吉林省建设生态效益型经济,维护长白山区域生态平衡都是必不可少的。
1.5 项目合作方式
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在林蛙养殖方面,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的模式。在基地建设方面,一是积极争取银行支持,二是积极申请国家和省里政策支持,三是合资合作,吸引域内外企业投资,尤其是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进行合作,四是股份制,企业以技术入股。
1.6 项目建设地点
龙井工业集中区。
1.7 项目进展情况
项目处在项目前期准备阶段。
2. 合作方简介
2.1 基本情况
名称:吉林延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地址:龙井工业集中区
2.2概况:
吉林延边国家农业科延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2013年9月由科技部批准设立的第五批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也是吉林省第三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园区核心区面积300平方公里,人口2.7万人;规划示范区面积42400平方公里,人口216万人,涉及龙井市的部分区域以及延吉市、图们市、和龙市、敦化市、珲春市、汪清县、安图县的全部区域。园区力争利用三年时间将其建设成为产学研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孵化基地、促进农民增收的科技创业服务基地、培育现代农业企业的产业发展基地、体制机制创新的科学发展试验基地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综合创新示范基地。
2.3联系方式:
联 系 人:李平
联系电话:0433-3265009
传 真:0433-3265006
邮 箱:ljgyjzqdb@163.com